走遍三十个国家后,她在苍山脚下的老宅子内发起一场颠覆生活的实验。
一
“最好不要建旱厕。”
这是Estelle给艺哲的第一个建议。
Estelle是一位法国建筑师,因为喜欢云南,所以留在中国。她说香格里拉奔子栏是“中国的普罗旺斯”,便在这里开了家名为“TuLu”的民宿。在TuLu民宿改造时,出于环保的考虑,Estelle尝试了生态旱厕:将尿粪分别储存在两个贮粪池中,撒入石灰沙子使粪便干燥发酵,转变成有机肥料后回填做养料,同时还可避免对当地水源的污染。
艺哲之所以找到Estelle,正是想学习更多关于生态建筑的经验--为了她自己目前在大理实践的一个项目:Eco House。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c07024r4a6k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关于Eco House的故事(拍摄剪辑 by dan7)
二
艺哲是山东姑娘,18岁开始留学生涯,从加拿大到瑞士,接着又背包走了30多个不同的国家。2016年回国后定居大理,起先是因为云南近似欧洲的好空气,现在则是因为Eco House这个项目,让她找到了实践一场生活新实验的可能性。
一直走在路上的艺哲
Eco House,顾名思义,和环保有关。艺哲说她的环保启蒙源于《Zero Waste Home》这本书。作者Bea Johnson本身并非环保专家,只是两个孩子的母亲,却在书里面详细介绍了许多可以在日常中实践的零垃圾生活技巧。这本书给艺哲带来很大的冲击,让她开始以全新的眼光来打量过去熟悉的世界,通过模仿实践而逐步建立起新的生活价值观和消费习惯。
后来艺哲又有机会去了清迈的Pun Pun农场,和来自全世界的志愿者一起参与农场社区共建。她惊喜地发现,“原来一个农民在一亩三分地上做的事,也可以影响到这么多人!”
艺哲在Pun Pun农场学习生活基本技能
这些经历都是Eco House的种子,再加上生活在大理而自然萌生的老院子情节,终于让艺哲找到了将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可能:把一个白族老院子改造成绿色可持续的生态建筑,再以民宿的形式让更多人能入住体验。
三
作为一场可持续建筑的实验,Eco House的改造和一般旧屋改造有很大不同,不会以美观和舒适为优先考虑,而是要实现尽量减低垃圾和污水排放的目标。所以为生态旱厕前来取经的艺哲,对Estelle的建议感到不解。于是Estelle解释道:在后来的经营中,许多客人一看见旱厕便掉头就走,完全不想了解其背后理念,反而使她的初心达不到效果。同时旱厕对于维护清理的要求很高,实际操作层面也非常困难。
Estelle的建议,令艺哲开始思考Eco House真正的意义:是否建造了符合环保标准的硬件就称得上是Eco?是否必须要极致到好似生态展示馆般才能令人信服?
其实Eco House的目标是影响更多人从生活点滴中改变习惯,增强环境意识。一如艺哲从Bea Johnson的书里所点燃的改变,只有让大部分人都能感受到环保在日常生活中的可落地性,改变才会真正地发生。毕竟nerdy般的极端环保主义在当下还不具备普适性。
继续往深了想,艺哲认为Eco的概念不该只是狭义地停留在建筑层面,而是要向更广义的人文和精神上拓展。于是她总结出了Eco House未来的四个努力方向:
1. 建筑-就地取材&节能
2. 生活方式-零垃圾&极简
3. 饮食-素食&自给自足
4. 文化-社区文化&分享经济
四
兜兜转转,艺哲租下了大理湾桥镇云峰村的一个老院子。从村口往苍山脚下走,一路上会见到身穿白族服饰的村中老者,悠闲地坐在充满古风的青瓦下、白墙前,似乎是个没什么外地人的安静村子。
Eco House院里的老房子建于上世纪80年代,主体是木结构。房梁、地板和雕花门窗都是老木头,所以隔音有很大问题,而且采光不好,内里阴森潮湿,改造的难度颇大。
老院子改造前二层原貌
因此艺哲给改造工程做了分阶段的规划:第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就地取材和旧物利用让院中的老物件重获新生,完成基础功能的改造,如地板、房顶、隔断、卫生间等;第二阶段则是安装太阳能板达到电力的自给自足;第三阶段会最终实现水的循环,保证从Eco House流出的水可以达到养鱼的标准。
第一阶段改造中的院子
第一阶段改造后的细节
“这不单单是在改造一个房子,更是去挑战一种大家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。我直觉感到现在很多人的生活是有问题的,但至于什么样才是正确的,我也不知道,和这帮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走下去看看呗。”
五
从五湖四海来大理的志愿者,支持着艺哲和Eco House一路走到现在。有人抱着学习生态建筑的目的而来,最后的大收获却是物品管理;有人想来受虐,却一不小心增加了体重;有人转变了对环保的认知,有人结交了深刻的友谊。
Eco House的朋友们分享生活技能
艺哲举办的旧物置换活动
艺哲带着我转遍房子里的每一处细节,而每一寸空间背后,我好像都能看见若干张青春的脸庞,想像着他们在傻笑,在挥汗。 “这块地板是马姐铺的,这个橱柜是亚丽打磨的,这幅墙绘是一九画的,这面墙洞是军良凿开的。” 艺哲仍然记得每一个志愿者的名字。
我阅读了志愿者们写的日记,很多人都提到了每天晚上雷打不动的晚餐分享环节。在大理仍感寒冷的晚上,小伙伴们围坐于亲手砌的藏式火炉周围,边吃边聊自己当天的劳动,和过去的点点。晚餐的时间也越来越长。
这些志愿者们还改变了艺哲的父母,让一开始对女儿行为不解的他们慢慢了解到:对某种价值观的坚持,并非孤独的个体。他们也开始改变自身习惯,想要为更年轻的志愿者们树立榜样。
志愿者们战斗的点点滴滴
六
“这种果实叫无患子,用热水浸泡后再揉搓几下,就会产生很多泡沫,这些泡沫是天然的洗涤液。洗头、洗手、洗衣服都可以靠它。” 艺哲边说,边给我展示起她手中一小袋很像是龙眼的果子。在她的科普下,我才了解到这一颗颗果实竟然能作为皂乳的替代品,且纯天然、100%可降解、不会产生环境污染。
可以用来洗衣的无患子
“大自然里的好东西可多了!”
所以除了无患子,她还有更多“与众不同”的生活小窍门:用小苏打刷牙、用椰子油漱口、用蜂蜡和核桃油做护手霜…
我试着让艺哲将Eco House和她生活中更多环保贴士(从易到难),分享给更多人:
-买菜自带环保袋、餐盒;减少使用一次性物品;减少外卖消费
-购买衣服、床单等,尽量选择深色,可减少洗涤用水,也免去漂白剂。
-使用天然洗护品:无患子、小苏打、椰子油、杏仁油、蜂蜡、核桃油
-旧物/废物利用起来DIY家具或饰品
-洗衣服的水用来冲厕所
-厨余用以院子堆肥
-垃圾分类
-用食用酵素(泡过酵素的蔬菜混合)养油,让油更健康
-使用太阳能发电。可在太阳能发电和普通用电间设置开关,以太阳能发电为最主要电源,如果万一不够再切换到普通用电。另外安装一个蓄电池,把多余的电储存起来,供晚上使用
-所有废水(除马桶之外),以石头和绿植过滤,垒四级高差的池子,最后过滤出来的水可以养鱼(天然的化粪池)
七
Eco House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,持续的细节改造仍在进行中。艺哲发起了一个[夏日分享计划],在三个月的时间内,寻找六名有一技之长的朋友来担任Eco House的新主人。
志愿者一九设计的夏日分享计划海报
这些新主人会根据自己的专长,分别认领编织地毯、优化榻榻米书架、重建洗手池、手绘老木门、规划院内花草、整理公共空间的工作,继续为小院锦上添花。而当Eco House在未来真正可以作为民宿运营后,艺哲依然计划每个月更换一位新主人,去接待客人,为他们准备素食,分享Eco House的故事。
所以Eco House就像是一个流动的舞台, 让各式各样的角色轮番登台出场。他们得以在大理尝试一些新的可能性,极简的生活,或许同时也会带来更丰沛的人生。这种流动性,让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句话:
“FEEL LIKE HOME EVERYWHERE BECAUSE I AM HOME NOWHERE (处处无家处处家) ”
似乎这是许多旅人的信念。于是在谈话的最后,我问了艺哲这样一个问题:“在走过30多个国家后,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?”
她说:“不带预设立场去判断,尝试去做,好与不好,自见分晓。”
是的,既有能看见“他者”的同理心,也有在实践中寻找“自己”的行动力,我觉得,这很eco。
延伸阅读:
Eco House志愿者林杉的日记